薪资争议引爆矛盾
香港建造业混凝土工日薪高达2600港元、扎铁工2200港元的数字背后,隐藏着外劳与本地工人的巨大薪资落差。部分企业以「高薪承诺」吸引内地劳工,却在实际操作中通过克扣工资、伪造工资单等手段压榨劳工。机场三跑道项目更曝出工头贪污600万港元的恶性事件,凸显薪资体系监管失效。
| 工种 | 本地工人 | 外劳实际收入 |
|---|---|---|
| 混凝土工 | 2600 | 1200-1800 |
| 扎铁工 | 2200 | 1000-1600 |
| 金属工 | 1400 | 800-1200 |
监管漏洞三大症结
政策调整与争议焦点
港府2025年2月出台四大新规,强制分离招聘代理与服务代理角色,并建立跨部门核查机制。但业界质疑新规存在三大矛盾点:
- 日薪标准未与物价指数挂钩,实际购买力持续下降
- 外劳配额冻结可能加剧工程延误,影响重大基建进度
- 本地工人培训体系与产业升级需求脱节
未来改革方向展望
专家建议建立动态薪资监测系统,将工资支付纳入区块链技术监管。同时需完善职业安全条例,要求企业按工程合同价款的1%设立劳工保障基金。长远来看,推动建造业机械化率从现时35%提升至60%,方能从根本上缓解人力矛盾。
香港建造业正站在转型的十字路口,外劳政策既关系百万基层家庭生计,也影响国际金融中心的基建竞争力。唯有建立透明化监管机制、加速产业升级、平衡劳资权益,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。


